九公山所在区域曾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矿产开采区。上世纪90年代,频繁的爆破作业与无序开采,在山体上留下了深达百米的矿坑和裸露的岩壁。据地质调查显示,矿区土壤贫瘠率达82%,水土流失面积超过60%,周边河流因矿渣堆积导致水质恶化,生物多样性几乎归零。
“当时的矿坑就像大地上的伤疤,雨季时泥石流频发,冬季则尘土飞扬。”参与早期修复的工程师李明回忆道。2010年,北京市政府将九公山矿区列入“生态修复重点工程”,明确要求“以最小干预实现最大生态效益”,为后续的园林式陵园改造埋下伏笔。
九公山的修复并非简单复绿,而是通过“地貌重塑、土壤重构、植被重建”三步走战略,构建起可持续的生态系统。
地貌重塑:与自然对话的“微手术”
针对矿坑陡坡(最大坡度达75°),团队采用“分级削坡+生态袋护坡”技术,将原本危险的边坡转化为阶梯式种植平台。同时,保留部分矿坑作为天然蓄水池,通过地形导流系统,将雨水引入人工湿地,形成年节水12万吨的生态微循环。
土壤重构:废弃物的华丽转身
矿区修复中产生的300万立方米废石渣,被破碎后与城市建筑渣土混合,通过“客土回填+生物菌剂改良”技术,构建出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层。此外,引入固氮植物(如紫穗槐、胡枝子)与深根植物(如刺槐、油松),形成“地上-地表-地下”三维植被体系,土壤有机质含量从0.8%提升至3.2%。
植被重建:从单一到多元的生命网络
设计团队摒弃传统“速成林”模式,转而种植78种乡土物种,包括栾树、银杏、黄栌等彩叶树种,以及荆条、酸枣等耐旱灌木。通过“群落配置优化”,园区植被覆盖率从修复前的12%跃升至92%,吸引32种国家保护鸟类栖息,形成“春赏樱花、夏观荷塘、秋览银杏、冬品松雪”的四季景观。
九公山的创新不仅在于生态修复,更在于将矿坑的历史记忆转化为文化资产,打造出国内首个“工业遗产+生态殡葬”的复合型陵园。
矿坑博物馆:凝固的时间胶囊
在最大矿坑底部,一座由旧矿井改造的“矿坑记忆馆”悄然落成。展馆内保留了开采时期的铁轨、矿车与工具,通过全息投影技术重现矿工作业场景。墙面上的弹孔与裂痕被刻意保留,成为“工业伤痕美学”的独特表达。
生态葬区:生命与自然的循环
陵园推出“垂直葬”“植物葬”等创新模式:在陡坡上设置阶梯式墓穴,每层种植耐阴植物,形成“墓在林中,林在墓间”的立体景观;树葬区采用可降解骨灰坛,配合特制菌种实现3-6个月完全分解,每棵树木可承载3-5位逝者,实现“叶落归根”的生态循环。
艺术雕塑群:生命哲学的空间叙事
园区内散落着23组主题雕塑,包括用废旧钢材焊接的“生命之树”、由矿坑碎石拼贴的“大地脉络”等。其中,中央广场的“凤凰涅槃”雕塑高18米,以矿坑轮廓为原型,象征着从破坏到重生的生态觉醒。
九公山的改造并非“为修复而修复”,而是通过“生态+文旅+殡葬”的产业融合,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。
生态教育基地:从污染源到课堂
陵园被授予“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”“中国殡葬协会常务理事单位”等称号,年均接待研学团队2万人次。其开发的“矿坑生态修复”“水土保持”等课程,成为中小学课外实践的热门选择。
低碳殡葬服务:绿色消费的新选择
推出“碳积分葬”计划:家属选择生态葬可获得碳积分,兑换新能源祭扫车使用时长或数字纪念馆建设资金。据测算,陵园年固碳量达1200吨CO₂当量,相当于种植6.8万棵成年松树。
文旅配套:生命终点的诗意栖居
园区内建有“先锋书店矿坑分店”“云几江南茶宴”等文化空间,以及UTO越野赛、射箭邀请赛等体育赛事。2024年,陵园文旅收入占比达37%,成为京津冀地区新兴的生态旅游目的地。
九公山的实践,为中国2.8万处废弃矿山提供了可复制的修复路径:
当夕阳为九公山的长城披上金辉,矿坑中的湿地泛起粼粼波光,这里已不再是工业文明的废墟,而成为生命与自然对话的圣殿。九公山的实践证明:废弃矿山的修复,不仅是生态的重生,更是文化基因的激活与产业模式的创新。在这片曾被撕裂的大地上,人类终于学会了以谦卑的姿态,与自然共舞